要 目
●我中心/基地赴北京市东城区调研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我中心/基地出席上海图书馆召开的“大数据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讨会”
●我中心/基地与中国文化馆协会研讨“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数据分析”项目
●“‘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研究”课题进行中期研讨
我中心/基地赴北京市东城区调研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12月2日下午,我中心/基地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多人赴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东总布分馆,对东城区推进和实践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情况进行调研。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馆长肖佐刚、东城区图书馆理事会理事林丹参加了调研。
东城区在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部署,大力推 动和实践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调研过程中,东城区图书馆东总布分馆馆长张莹和悠贝亲子图书馆负责人林丹介绍了东城区以政府购买公共文 化服务方式引进悠贝亲子图书馆管理运营东总布胡同分馆的情况;体育馆路街道负责人和皮卡书屋负责人介绍了体育馆路街道文化中心引进皮卡书屋婴幼儿中英文亲 子阅读项目的情况;龙潭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东直门街道文体中心负责人介绍了街道综合性文化中心引进社会组织管理运行的试点情况。围绕着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化发展的实践,参与调研的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讨论。
中心/基地主任李国新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东城区采取多种形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间虽短,成效显著。尤其是东总布胡同分馆开馆短短一 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管理运营经验很有借鉴意义。李教授分析了介绍情况的四家单位推进社会化的不同做法和各自特点,认为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一是东 总布分馆与悠贝图书馆合作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二是体育馆路街道与皮卡书屋合作的引进品牌项目模式;三是龙潭街道和东直门街道正在或准备实施的基层公共文 化服务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行模式。李教授说,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节约成本的机制,而是有效对接需求、提高综合服务效能的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既要有基本的保障性的服务,也要有优 质的个性化的服务。不同性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实现的社会化程度不同。对于基本服务要坚持免费原则,对于优质服务要坚持优惠原则,总的目标是让老百姓享受 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这才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我中心/基地出席上海图书馆召开的“大数据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讨会”
2015年12月4日,“大数据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讨会暨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我中心李国新教授、李广建教授、赵丹群教 授、陈文广副教授应邀与会。会议由上海图书馆馆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建中主持。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王小明、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 叶汝强、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巡视员孙凌平先后致辞,并为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上海图书馆基地揭牌。
我中心/基地主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教授作了《面向农村、基层的“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主旨演讲。演讲围绕当前国家公共 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阐述了在农村、基层广泛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在农村、基层开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方法和实现途 径,认为常态化流动服务、数字服务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研究馆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教授,分别以《以大数据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 务》、《从供给侧改革看公共文化内容供给的顶层设计》、《文化与国家治理》为题,对公共文化、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了深入研讨。来自文化部公共文化 司、上海市文广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以及武汉大学文化创新 研究中心、中国美术馆、首都图书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与会交流。
研讨会上,上海图书馆发布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共享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更趋向个性化、精准化 和智慧化,数据驱动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链正逐步成型。为配合研讨会的召开,上海图书馆还举办了“云开千朵,于此独妍:大数据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展”,展出 了“上海文化云”APP、“市民数字阅读”APP、微信和支付宝平台的“微阅读”频道、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航拍无人机等。
我中心/基地与中国文化馆协会研讨“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数据分析”项目
2015年12月1日,我中心/基地承担的中国文化馆协会委托项目“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数据分析”在北京大学举行专题研讨会。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 长兼秘书长、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颜芳、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秘书长赵保颖一行和中心/基地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分 析政府、社会、学术界对数据需求的特性,研讨数据整合与分析的方法,讨论依据数据应展开的研究重点与问题预测,商讨最终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课题组还进行 了阶段性研究任务的分工。研讨会由中心/基地主任李国新教授主持。
“‘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研究”课题进行中期研讨
2015年11月21日,在“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分会场上,由我中心/基地研究员张广钦副教授执行的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委托项目 “‘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研究”课题进行了中期研讨。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向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永恒教授、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 展中心主任助理罗云川研究员、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秘书长赵保颖、浙江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研究馆员、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公共文化处处长彭泽明、文化部公共文化研 究(西南大学)基地副主任孙道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30余人参加了研讨。研讨活动由张广钦副教授主持。
张广钦副教授首先就“‘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研究”课题的背景、技术思路、研究内容、指标体系以及当前的难点进行了介绍,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 的评议。杨永恒教授认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他建议对不同的文化机构分别设立特定的指标,而非 仅限于目前不分机构类型的通用指标。关于用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杨教授认为,由于老百姓的认识水平不同,会存在不同的偏差,直接影响指标的选择与设置,同时 也要考虑如何选择样本的问题。重庆文化委员会公共文化处处长彭泽明认为,当前建立针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他建议,一要 明确当前指标体系的适用层级,县级应用更加适合;二是政策制度建设等主观指标也非常必要,可以在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分 解为五年实现,每年递增20%的目标达标后,才可以启动对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方面的评价工作。此外,他还就重庆市政府考核公共文化服务的做法进行 了介绍。浙江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认为,目前的指标设置偏高。对政府的考核重在其能力方面,而非其绩效方面。中国文化报公共文化部主任李晓林认为,国家财政 投入产出的效能,从满足需求的角度来说是自上而下,评价机制虽然是个后端的东西,但是会影响前段的决策,所以一定要慎重。来自零点调查公司的乔玲玲结合该 公司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实践,对指标的权重、用户满意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类指标提出了建议。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秘书长赵保颖指出,指标的设置一要考虑前瞻 性,二要注重实效性。她重点指出应该加强对文化馆评估的指标设计。宁波文化馆馆长林红提了一个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全民艺术普及”如何来衡量?怎样才算 实现了“一人一艺”?来自国家大剧院的高梦楚就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市教委联合开展艺术普及教育的实践进行了介绍。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向红做了总结发言。她指出,公共文化司之所以把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建设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因为认识到评估是一个杠杆,可以起到 监督、促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因此,课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抓手。评价指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指标设置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要让群众判断服务 是否满意,是否有效。对政府的考评,为什么还需要关注硬件建设?因为我国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保障还不完善,所以必须要有硬性的规 定。还要特别注意供需对接的问题。落实到具体项目,指标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应该做出有效的指向。